【评论】让大家体面花钱、放心消费,才是中国经济应有的未来

zhq 2025-06-05 阅读:212 评论:0
文丨滕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4月份以来,网上有种说法引发关注,即用猪肉、淡水鱼、汽车、空调等商品的消费量超过美国,论证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大国了,乍一看很让人兴奋。过去五年多来,我一直在呼吁提振消费,就是研究如何激...

文丨滕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4月份以来,网上有种说法引发关注,即用猪肉、淡水鱼、汽车、空调等商品的消费量超过美国,论证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大国了,乍一看很让人兴奋。过去五年多来,我一直在呼吁提振消费,就是研究如何激发14亿人的消费潜力,让中国早日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莫非一夜之间,我们的梦想就成真了?

浏览这些广泛流传了两个多月的网文,觉得还是有点来历蹊跷。

在我们总体消费占GDP不到55%、居民消费占比只有38%,消费率低于发达国家近20个百分点的阶段,在很多行业企业面临着供给过剩、居民购买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出口的背景下,用上述商品消费数据量来代替消费总量、货币价值量,并以此片面数据证明我们消费已经全球第一消费大国,意义何在呢?

在我国6亿中低收入者月收入千元,且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只有不足1亿,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亟待提高的情况下,用片面数据证明我们14亿人的消费已经超过美国3亿人,有什么意义呢?

“按照购买力评价,中国经济总量十几年前就已超过美国”,这种言论早已有之,对此,我国代表已经在联合国会议上从人均收入、区域发展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批驳。如今,又有人沿袭了类似逻辑,得出同样的结论,意思是我国无须应对消费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了?也无须落实“大力提振消费”的重点任务了吗?

除了动机匪夷所思,更不用提这些说法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错误:

首先,中国人喜欢吃猪肉和淡水鱼,而美国人不那么爱吃猪肉和淡水鱼,所以就用猪肉和淡水鱼消费量去作比较,这样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吗?消费能力总来不是比“谁更爱吃猪肉”,而是比“老百姓有多少钱,花在哪儿。”虽然中国肉类消费量(含禽畜及副产品)已达每年人均64公斤,但跟美国人均124公斤相比,刚刚达到人家的一半。

不仅如此,代表食品在家庭消费占比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才是一国消费升级的标志。中国恩格尔系数28.4%,也就是国人30%的支出还被困在“吃饭”上,而美国恩格尔系数7.3%,其居民更多支出于服务和非必需商品。中国消耗更多猪肉和淡水鱼,一方面是饮食习惯造成,这也恰好表明我们的消费结构仍集中于生存型需求,这不正说明我们消费水平低,更需要大力提振消费吗?

再说空调、汽车销量超过美国,虽然令人振奋,但是得出的结论也有误导性。14亿跟3亿人比消费总量,优势最大的可能还不是这些商品,而是吃饭,毕竟中国14.1亿人,平均每天吃42亿多顿饭,超过美国400%以上,这是否更能说明咱们消费超过美国呢?以类似的实物量来论证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而无视碗里装的饮食内容、质量和价值量,结论自然也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真的用购买力平价(PPP)进行国际比较,必须先科学地构建可比较的商品和服务组合,而不能片面地选择咱们的14亿人的优势商品,更不能忽视了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产业附加值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大家知道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个浓眉大眼的理论,也是有核心缺陷的吗?其核心理论缺陷就是——脱离工资水平、收入水平的差异来比较价格。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商品在美国卖1美元,在中国是1元人民币,按照这个简化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就应该是1:1,而不是1:7.3,如果这样可比的商品和服务比比皆是,能不能证明人民币被低估了7倍呢?进而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就可以放大7倍,以证明我们是事实上的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呢?

当然不能!

因为决定我们国家消费能力的是我们的收入——如果现实情况表明制造这类产品的工人在美国的工资是5000美元,而中国同类工人的工资只有5000元人民币,这不是说明我们的收入只有人家的1/7吗?如果我们的收入水平是人家的1/7,那我们的消费能力呢?

所以,脱离特定的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谈论国际价格和购买力显然有失偏颇。一个国家的汇率低估,可能恰恰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工资、收入水平低,因而相应的消费水平和价格才比较低。

事实上,无论是经济总量的比较,还是消费力的比较,采用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都是默认的国际通用做法,因为所有的国际贸易、跨国企业定价、国际投资,在实践中必须而且只能以现行汇率为基准。

资料来源:同花顺iFind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达18.4万亿美元,远远大于我们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前些年差距越来越小,为什么这几年差距有所扩大呢?是不是可以全部归因于美国通胀造成的假象呢?在物价和通胀这个问题上,我毕竟有十几年浅薄的研究,且在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上还专门汇报过物价和通胀,可以说有些许发言权的:80年代、90年代我们多次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2007、2010年又出现了两轮通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总体物价上涨水平远远高于这些疫情之前几乎40多年没见过通胀的西方国家。能不能说我们四十多年多轮通胀的时候,价格上涨就可以算做经济总量增长,而别人有通胀时经济和消费数据就是虚假的?能不能说前些年我们汇率长期升值时算经济规模增长,而阶段性汇率贬值,就不算数了?能不能说因为前些年中美消费差额在缩小,这些数据就代表了我们的成绩,而这几年差距过大了,同样的数据就不可信了?

汇率是各国经济价值量的综合体现,也动态包含了物价变化,而物价更是个复杂经济现象,对通胀和物价现象有兴趣读者可参考我的两本拙作《滕泰透视通胀》(2010)、《全球通胀与衰退》(2022)。

最后,恐怕也是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因为美国服务消费总量大于我们太多了,就去严重曲解、贬低服务消费的价值,更不能将医疗、教育、法律服务等服务消费贬为所谓“痛苦消费”——生病是痛苦,而医疗消费是消除痛苦;孩子不能受教育是痛苦,而教育消费是得到幸福;被侵犯权益是痛苦,而法律服务是战胜和减少这样的痛苦……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正迫切需要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好教育服务、更好法律服务,怎么能够用“痛苦消费”这样的概念和显而易见的错误逻辑,来诬蔑服务业呢?医疗、教育、法律服务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而且属于人力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也有正向作用。

在《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这项已经大部分公开出版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用了专门一章来阐述服务消费的意义,继去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今年中办国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也把服务业消费作为重点,不久前商务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可见服务消费有多么重要!

总之,一些网络博主为了博取流量,而去抄袭、传播这些新奇观点,片面夸大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严重误导了社会认知,对于化解内需不足,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而对当前学界和政策决策而言,重要的不是争论中国是不是全球第一消费大国,更不是用片面的数据自我安慰,而是应该研究更多提高居民收入、提振消费的有效措施。

在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的国际背景下,在很多行业供给过剩影响企业销售、年轻人面临就业形势严峻、家庭部门收入偏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挑战下,提振消费不但事关畅通中国经济循环,而且事关深化收入改革、财政和货币政策转型,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切入点。我们千万不能被没有意义的争论所误导而偏离正确目标——只要我们勇敢面对问题和挑战,主动寻找差距,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学习怎么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彻底激活14亿人的消费潜力,中国早晚能堂堂正正地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毕竟,消费的意义从来就不是“打败谁”,而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能力体面地花钱、放心地消费——这才是中国经济应有的未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记者|赵阳戈 一家“接地气”的公司将要亮相联交所。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联交所,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来源:联交所遇见小面成立已11年,开店增至380家,2024年卖出了11亿元的营业额。盈利方面,虽说在2022年因疫情录得亏损,但2023年实现扭亏,2024年有逾6000万元的净利润。 据了解,遇见小面还将继续扩张,2025年、2026年及2027年,计划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海外分別新开设约...
  •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5月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6月1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上述5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免签圈”扩容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利好发展。当天,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平台上入境游订单量比去年增长接近翻倍。新增的五国入境游潜力巨大,今年以来阿根廷入境游...
  •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领域迎来一波强劲复苏,但在近期市场调整中也出现了波动。不过,创新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显著。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认为,类似于DeepSeek,未来市场会更加认知到中国创新药从追赶到超越的实力。   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来临之际,基金经理...
  •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了解,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19日开幕,台湾地区方面迄今没有收到与会邀请。中国政府对此有何评论?林剑表示,在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即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这也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世界卫生大会25.1号决议确认的根本原则。中国台湾地区在未经中央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世卫大会。台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导致台湾地区参加世...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周四表示,美国可能进入供应冲击更频繁、通胀更不稳定的时期,这需要央行采取更透明的沟通方式。   鲍威尔在启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五年一次的评估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公众更广泛地理解经济普遍面临的不确定性,” 鲍威尔在华盛顿的演讲中表示,并预测 “...
标签列表